展望未来监管:单纯限制杠杆倍数与其应对幅度,远不如建立基于流动性风险、实时保证金测试与清算能力的综合框架有效。国际研究亦指出,杠杆与资金流动性共同放大市场震荡,监管应兼顾二者(IMF,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)。学术经典与政策文本提醒我们:配资的可持续性来自于市场承接能力、配资方的偿付准备和透明的收益曲线模拟(Markowitz, 1952;Brunnermeier & Pedersen, 2009)。
文章不做结论,而留下问题供思考:当波动遇上有限的市场容量,配资应更多被视为策略组合的一部分还是独立的放大器?东南配资若要走稳,需要怎样的支付能力评估与监管设计?参考文献:Markowitz H. (1952) Portfolio Selection. Brunnermeier M. & Pedersen L. (2009) Market Liquidity and Funding Liquidity. 中国证监会《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》(2010)。IMF,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.
评论
Jason88
观点鲜明,关于市场容量的比对很有启发性。
小晨
喜欢案例对比部分,真实感很强,能否再给出更细的风险控制措施?
TraderZ
文章平衡论证不错,但希望看到更多最新监管动向的数据支持。
财经观察者
把配资看作工具链的一环,这个视角值得更多从业者深思。